“找人干掉欠债的”这种情节在文学作品里挺常见的,而这样的事在历史上也真不少。你看美国,虽然历史也就两百来年,但他们用这种办法来摆平问题,其实挺普遍的。
举个例子,就像独立战争那会儿,北美殖民地有好多有钱的大佬被冤枉成了“效忠派”,结果财产被抢光,有的甚至连命都丢了。而这些大佬原本拥有的财富,却落到了另一群原本资源没他们多,在殖民地里给他们打下手的人手里,这些人自称独立派。
每次跟别国打仗,美国军队的表现其实并不咋地,但他们有个本事真的很牛,那就是美国政府特别会借战争赚钱。在成为超级大国之前(就是1945年以前),美国打的每一场仗都赚得盆满钵满,从来没有亏过。
从全球范围来看,那时候的情况真的很少见。19到20世纪,那可是人类历史上战争最多、打得最狠的一段时间。好多大规模战争打下来,赢了的那一方其实也没捞到多少好处。
就像日俄战争那会儿,日本政府为了打败俄罗斯,真的是下了血本:牺牲了一大批年轻人,还背上了天文数字般的政府债务。这笔因日俄战争欠下的债,一直拖到他们发动侵华战争前都没能还清。
但日本得到的好处真没多少,他们在政治上虽然被算作“列强”之一,取代了清政府,成了英国在远东捞好处最多的一方。不过,日本心心念念想在满洲,甚至整个中国捞到的特殊权益,压根就没影儿。他们付出了那么多,结果回报却少得可怜。
日俄战争打完后,日本没迎来想象中的欢庆,反而陷进了一个不太想打仗的时段。这时候,“大正民主运动”开始兴起。但说实话,那时候的日本人压根想不到,走日俄战争这种强权路子,最后会让他们落到被殖民的地步,把东亚现代化先行者的好处全给丢了。
说起来,在同一时期的好几场战争中,美国军队的打仗能力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挺让人失望的,有的甚至挺糟糕。不过呢,美国在这些战争中捞到的好处可真是让人眼红,那个对印第安人的残酷战争咱们就先别提了。
19世纪中期时候,美墨两国打了一场大战,这场仗帮美国划定了之后的边界,一下子就拿下了块大地方,那面积有四个乌克兰那么大,还都是肥田沃土。这一打,墨西哥的战斗力算是彻底垮了,其实开打前,墨西哥和美国实力差得没多远呢。
19世纪末那会儿,美西战争一打,西班牙这老海上殖民霸主,在海外最后那点地盘就全没了,被美国给收了。这场仗啊,还给美国往后在东亚那边施展军力铺好了路。
关岛、波多黎各、菲律宾、古巴还有威克岛,这几个地方加起来的面积超过了300万平方公里。美国在二战时,能在太平洋地区站稳脚跟,很大程度上就是靠这些地方打下的基础。
一连串的战争让美国捞到了大把的好处,让他们觉得不赚个盆满钵满就算是亏了。所以,当美国加入一战时,他们还觉得自己加入得太早,好像吃了大亏。但实际上,他们真的吃亏了吗?并没有。
现在跟以前比起来,收益确实小了不少。美国加入一战,那好处就是打开了“帝国特惠制”的关卡。要说这影响有多大,拿现在的国际环境来打个比方,就好比中国让美国没法再用贸易制裁那套手段了。
不过说实话,美国在成为霸权帝国前打的那些仗,虽然赚了不少,但说实话,他们军队在那时的表现也就一般般,没啥特别亮眼的。
独立战争能取得胜利,关键原因在于那时候的北美穷得叮当响,英帝国压根没把这块地方放在眼里。要是英帝国真的重视起来,就凭北美那时候的实力和他们对战争的投入,想打败英帝国那是根本不可能的。
美国人在讲他们历史书上的独立战争时,总是说得特别辉煌耀眼,就好比咱们中国古代有些非官方的史书,描述大人物出生时都伴随着吉祥的异象,金光闪闪。
但其实在独立战争那会儿,北美殖民地的军队里,大多数士兵都是各路牛鬼蛇神,有被流放过来的罪犯、本地的恶名昭彰的重犯,还有许多社会上的混混和无赖。而带领他们的人,则是一群满脑子都是野心的家伙。
但其实那些有野心的人根本不想把从“忠心跟随他们的人”那里抢来的钱财用到加强军队上,好多当兵的连鞋子都没有!
说白了,他们更像是披着军装的山大王。说到后来的美墨战争、美西战争,美国碰上的那些对手,实力真心不咋地,跟日俄战争那种级别比起来,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了。日俄战争那可是真正的列强对决,哪像西班牙,早被英国打得半死不活的,只能算个“落魄帝国主义”。
19世纪那会儿,美英之间又干了一仗,叫“第二次美英战争”。美国那时候心大,想把加拿大给并了,结果没想到,反被加拿大军队狠狠收拾了一顿。人家直接打到华盛顿去了,还把美国总统府给点了把火。后来重建了,才有了现在咱们看到的白宫。
总的来看,一战之前的美国军队,在各大强国里头,排名算是比较靠后的,也就比日本稍微好点儿。
后来,美国之所以强大,主要靠的是在北美这块独一份的地盘上发展出的雄厚经济实力。但那时候,他们的军队其实还不太行,这个问题直到二战打响,才彻底显露出来。
1943年,美国政府开始琢磨着在西边再开个新战场,这事儿就算正式提上计划了。美国和德国第一次面对面硬碰硬,不是在欧洲大陆,而是在非洲那边,有个战役叫“凯塞林山口之战”。
那时候的情况是这样的:隆美尔带着的非洲军团,在一连串的打仗里头吃了大亏,阿拉曼那仗打输了,没办法,只能往西边撤退。眼瞅着,隆美尔就要接到命令,让他交出指挥权,然后打道回府了。
那时候,美军的战斗技巧真的挺差的,要说有啥长处,那就是比英国人更勇猛,不怕牺牲。就这样,他们还给隆美尔送了个大礼,让他能风光地回到祖国,当上西线德军的总头头。
后来,美军自己对这次战役做了个评价,说他们就像是轻骑兵直接往机枪阵地上冲,简直就是去送死。
然而,事情还没结束,到了1944年年底,也就是一年多以后,他们又在欧洲战场上大大出了回丑。
阿登战役那会儿,美军兵力多、装备好、战略位置也占上风。可没想到的是,他们差点被西线德军给逆袭了。德军那边人数少,新兵多,训练也不够,物资还紧缺,连空中支援都没有。但就这么着,他们还是差点儿把美军给打穿了。
了解点儿当年西线德军情况的人,都清楚那是啥局面。那时候,西线德军的人手可比大战刚开始时的非洲军团还差劲儿,跟东线德军更是没法儿比。要说西线德军里能打的,也就数得上352步兵师那些部队了。
这是一支在东线战场遭遇苏联军队重创后,只剩下寥寥几人逃回国内的部队。他们回国后,吸收了新兵,重新进行了训练。之所以能重组,是因为队伍里还留着几位有经验的中高级军官。
在西线战场上,隆美尔和希特勒把几支部队看作是战斗力最强的。可实际上,西线德军的大部分部队,人员和装备条件都要更糟糕。就这样一群不太行的对手,英美盟军却差点栽了大跟头。
关于那场战争中美军的作战表现,德军高层后来给出了这样的评价:“要是所有斯拉夫人都像他们那样勇猛无畏,那我们早就把克里姆林宫顶上的红星给拽下来,砸得稀巴烂了。”
因此,志愿军后来能在朝鲜战场上重创联合国军,原因就显而易见了。一方面,志愿军是由当时解放军中装备最精良、战斗力最强的东北军改编而成的。
另外,说实在的,联合国军里的顶梁柱美军,他们的战斗力真不算强。如果战后美军没有大规模裁军和精简,志愿军可能还能打出更辉煌的战绩。
二战结束后,为啥美国在战争中的赢面突然大不如前了?很多人可能好奇,二战时美国那可是战无不胜,怎么二战结束后,他们在战争中的胜率就猛地下降了呢?其实,这背后的原因挺复杂的。一方面,二战后美国卷入的战争性质变了。之前他们大多是跟强国联手,对抗共同的敌人,胜算自然大。但二战后,他们很多时候是在干涉别国内政,或者是为了争夺资源、利益而开战,这种战争往往更难打,胜率也就低了。再一个,二战时的美国那是全民皆兵,上下一心,战斗力爆表。但二战结束后,国内民众对战争的态度就变了,反战情绪高涨,政府打仗也得考虑民心所向,这多少也影响了他们在战场上的表现。还有啊,二战后的战争形态也变了。现代化的战争不仅仅是拼人力、火力,更多的是拼科技、拼情报、拼战略。美国虽然在很多方面领先,但别的国家也在追赶,差距在缩小,所以美国想赢也没那么容易了。总的来说,二战后美国战争胜率下降,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
其实说白了,原因挺简单。二战前,美国碰上的对手都不咋样,算是能轻松应对的小角色。但到了他们称霸全球那会儿,军队实力不济的问题就兜不住了。
二战结束后,美国唯一一次军事上赢得漂亮,就是收拾了那个管理不太行的萨达姆。除了这事儿,你在越南、阿富汗,还有萨达姆垮台后的伊拉克瞅瞅,碰上那些难啃的骨头,他们还能占到啥便宜?
要是瞅瞅美国的发展历史,不难发现,它的成功就像是“好时机、好位置、人心齐”这三样凑一块儿了,但在“人们自己使劲儿”这点上,倒没看出啥特别突出的地方。
机遇之窗:在向外扩张领土和势力的时候,那时候的全球老大英国,它的心思全都放在了应对德国上,根本抽不出空来搭理美国。
位置优势:就在北美这块宝地上,并且没啥强有力的对手。
人们普遍认为,在民族解放的风潮还没吹起那会儿,单靠粗暴的武力手段,就能把国内的种族纷争给摆平。
尤其是这个时间节点特别关键,要说国内经济发展、军队壮大这些方面,19、20世纪的德国,哪个方面都比美国强太多太多了。
海军正跟世界顶尖的海上强国英国硬碰硬,而陆军那边,则是跟两届陆军霸主法国和苏联打得不可开交,争个高下。
经济发展这块,咱们基本上没啥海外地盘,但愣是通过提升教育、搞好国内事务和调整金融政策,把国家实力提到了世界顶尖水平。说来也巧,就因为在英国边上,咱们成了他们的眼中钉。即便如此,咱们还是硬气地打了两场世界大战,那场面,真是震撼人心。
德国那套发展路子到底有多奏效?在后起之秀中,中国和苏联都一股脑儿地照搬了过来,尤其是德国的银行金融体系和教育制度,精髓部分被中苏两国吃透了。之后,其他发展中国家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,要么学中国,要么学苏联。
说说美国吧,80年代那会儿,共和党一个劲儿地推崇新自由主义,结果中国学去了他们的这套政治思想精髓。可打那以后,美国在治理国家上,好像也没啥让人竖大拇指的成就了。
在国家治理上,有些国家是学习美国的,但大多数人压根不知道它们叫啥!就说非洲的利比里亚吧,它完全照着美国的体制来,我要是不提,估计都没几个人晓得还有这么个国家存在。
因此,并不是说我们小看了他们,实事求是地说,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地位,某种程度上确实有点靠运气的成分。
前几代成为霸权的国家,那可都是拿命拼出来的地位,但美国却是个例外。它就像是等两边打得不可开交时,偷偷捡了个便宜的渔夫。论起治理国内事务和军事发展这些方面,美国其实并没有多高明。
要不是这样,看看中国当时的情况,1983年那会儿,解放军手里的核弹头数量还数得过来,怎么可能短短四十年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?
现在的情况是,中美之间那些支撑稳定关系的条件都没了,但美国却一直没动用“战争”这个选项,为啥呢?因为这招太难使了。要是这招好使,美国也不至于拖到现在还没用。
要不是这样,按道理说,直到现在美军应该还是稳稳地占着上风。你想啊,从2012年往前数三十多年,那段日子里,解放军的进步慢得就像只是在捣鼓些技术小更新,好多关键的军事技术都迟迟没能派上用场。
2019年以后,99A坦克和东风-41导弹这些厉害家伙才开始大批出现。虽然它们看起来很前卫,但其实技术根基早就打下了。99A坦克的早期试验车,早在2003年就搞定测试了,但之后这个项目就搁浅了好久。东风-41导弹呢,上世纪90年代初就有过试射,然后也是沉寂了好多年,直到2016年之后才又重回大众视线。
苏联垮掉后好一阵子,咱们解放军就是本着“能省则省”的原则来发展的。虽说这样,但真正提速还是在2012年以后。这事儿,连那些年年军费大堆的美国佬都觉得头疼。
《孙子兵法》里头有句话,说的是“要先有胜算再去开战”。意思就是说,得先把能打赢仗的那些条件都给备齐了,然后再去跟人干仗。要不然的话,这就跟赌博没啥两样了,到底是能赢还是得输,谁心里也没个底儿。
现在的情况是,美国并没实现那种“有把握了再开战”的策略。相反,在筹划和前期准备这些关键步骤上,他们其实一直在栽跟头,只不过大家都没怎么留意到。
想想二十多年前,美国那简直是无敌般的存在,强大到让人没法挑刺。那时候,政治上连中俄都跟美国走得近,算是亲美的。可谁能想到,事情会发展到今天这一步,居然得靠美国动手打仗才能摆平问题?
#图文春日打卡计划#
